配资114门户网
跪着死,或杀出一条血路!
作 者丨张静波华商韬略出品丨ID:hstl88882020 年,英伟达总部。
即将站上世界科技产业之巅的黄仁勋,在硅谷圣克拉拉的办公室,放走了一个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的中国人。
这个看似不重要的决定,在日后,催生了一个令他头痛的中国对手。
黄仁勋放走的,是英伟达全球副总裁、中国区总经理张建中。
彼时的黄仁勋,作为 AI 时代"军火商",每天都有接待不完的大客户,对于放走一位"封疆大吏",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。
令他没想到的是,这位"封疆大吏"野心勃勃。
在硅谷浸淫二十载,张建中早已洞悉 GPU 产业命脉——这不仅是图形处理器,更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动机。
目睹中国 AI 算力芯片只能依赖进口且被卡脖子的情形,一个声音在他脑中轰鸣:
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全功能 GPU。
2020 年秋,张建中在北京悄然创办了摩尔线程。一场闪电战就此打响:
仅用 30 天,他就搭建了一支豪华的科研团队。
不到一年,这个团队就做出了中国首颗真正意义上的全功能 GPU。
紧接着,又在 2022 年推出首款国产游戏显卡,实现了中国在消费级 GPU 领域从 0 到 1 的突破。
这几乎等于,在中国复刻一个英伟达。
不仅如此,在 AI 大模型时代,摩尔线程还高调发布了首个国产千卡大模型训练平台 KUAE(夸娥),并很快扩展至万卡规模。
这也是国内首个以国产全功能 GPU 为底座的大规模算力集群。
▲来源:摩尔线程官网
从游戏显卡到 AI 算力加速卡,再到万卡集群,只用了不到五年,这种狂奔的速度,在全球科技产业史上,也堪称不小的奇迹。
也正因此,资本市场对摩尔线程的热情超乎想象。
成立不到 100 天,摩尔线程就完成两轮融资,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,刷新当年最快晋升独角兽的全球行业纪录。
此后四年,它一共经历了六轮融资,红杉、腾讯、字节跳动等巨头,争相入局。
2025 年 6 月,摩尔线程以 255 亿元估值,完成 IPO 上市辅导,"国产 GPU 第一股"呼之欲出。
黄仁勋或许未曾想到,他亲手放走的男人,锻造了撬动英伟达霸权的杠杆。
看似狂飙的历程,背后每一步,都异常艰难,它浓缩了很多科技企业几十年的苦难,甚至还要更难。
摩尔线程一出生,就站在悬崖边上。
彼时的中国 GPU 市场,英伟达靠着根深蒂固的生态、碾压级的技术和绝对的市场份额,筑起了铜墙铁壁。
张建中要在这铜墙铁壁上,生生撕开一个口子!
在硅谷浸淫二十载,他清楚:破局,要靠顶尖的人才和过硬的技术。
为此,他祭出在英伟达任职 15 年攒下的大杀器——人脉。
英伟达、AMD、英特尔……在张建中的召唤下,一批身经百战、技术顶尖的核心工程师,聚在摩尔线程麾下。
他们的目标是,实现 GPU 技术的自主可控。
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,全公司都拼了。
创业初期,办公区很小,研发、产品、行政等部门挤在一起,甚至连空调和门都是自己动手装的!
在这种近乎极限的环境下,团队需要攻克上千个环节,才能做出一颗了不起的芯片。
他们很多人,每天早上八点到公司,晚上 11 点多才离开公司,饿了就叫外卖,困了就在工位上眯一会儿。
如此死磕了近一年,终于干出中国第一颗全功能 GPU,创造了业界奇迹。
紧接着 2022 年,这支血性十足的队伍,又马不停蹄,在不到七个月时间内,连续发布了两款 GPU 芯片。
其中,就包括被誉为"国产游戏第一卡"的 MTT S80。
那年秋天,在摩尔线程秋季发布会上,张建中以一袭黑色皮衣登场,意气风发,让人恍惚间看到了中国的黄仁勋。
然而,此刻的张建中,或许没想到,一场灭顶之灾近在眼前。
2023 年 10 月 17 日,一份近 500 页的美国制裁文件将摩尔线程打入地狱。这家成立 3 年的中国初创公司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!
这意味着,台积电将无法为其代工。
芯片没法量产了,之前的血汗可能全部白流,生死关头的内部信中,张建中写道:
因为 1017 事件,整个国产 GPU/AI 芯片行业遭受重创。但中国 GPU 不存在至暗时刻,只有星辰大海:"任何事情都不会影响我们坚定走下去的决心。"
稳住阵脚之后,张建中在最困难时刻爆发最大能量:
他砍掉大量的非核心业务,新组建两大战略部门,更加聚焦到图形渲染、AI 算力芯片两大核心 GPU 业务上。
同时,马不停蹄,在国内寻找新的代工企业,解决芯片制造难题。凭着一股子韧劲,硬是在绝境里凿出了一丝光亮!
硬件突围还不是最难的,最坚固的堡垒是软件生态:
过去 20 年,英伟达构建了一个庞大的 CUDA 软件生态,全球 500 万开发者深陷其中。
很多企业已经习惯了这个生态。
为了打破 CUDA 垄断,张建中决定自研 MUSA 架构并搭建生态。在他看来,唯有如此,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然而,搭建生态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浩大工程。
为此,摩尔线程和无数硬件厂、软件开发者、应用企业一起,根据不同行业需求,让 AI 算力在金融、医疗、工业制造等领域,遍地开花。
同时,还针对大模型时代,对算力需求的激增,祭出大杀器—— KUAE 千卡集群,并在随后升级至万卡集群。
" AI 主战场,万卡是最低标配。"张建中用短短一句话,道出了新时代的最强音。
在他的带领下,摩尔线程历经九死一生,如凤凰涅槃一般杀出重围,干成了中国全功能 GPU 领头羊。
摩尔线程的崛起,给外界的感觉,似乎在一夜之间。
然而,芯片战争没有奇迹。
英伟达在成为全球 AI 军火商之前,早就默默干了几十年,在芯片领域的积累,更是贯穿从技术到生态的全链条。
张建中在创办摩尔线程之前,同样在硅谷浸淫了二十载。
这个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的中国理工男,有着丰富的海外经历。这些经历是他后来创办摩尔线程的硬核弹药库。
在戴尔、惠普,他摸透了全球 IT 的玩法。
在英伟达的 15 年,他对 GPU 技术有了深刻的洞察和掌控能力。在他的带领下,英伟达在中国 GPU 市场的占有率从不到 50%,猛增至超过 80%。
这种对产业规律的深刻认知,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,是他带领摩尔线程走出至暗时刻的关键。
但仅有这些还不够。
国产 GPU 的成败,很大程度上,取决于是否能打破英伟达数十年垄断,取得产业生态的支持。
张建中深谙此道。
在摩尔线程产品推出之后,他采取了"两条腿同时走"的策略。
一方面,兼容 CUDA 等主流开发平台,与国际生态接轨。另一方面,与国内产业伙伴携手打造中国版的 Wintel 联盟。
"在中国,几乎各个不同的操作系统用户、CPU、整机,以及应用的合作伙伴,都在大力支持。"
同时,摩尔线程打造的万卡集群项目,也先后在青海、广西等全国多地签约落地。
这些项目不仅标志着摩尔线程在国产 GPU 领域的重要进展,也为国内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。
尽管如此,算力芯片这场战争,于张建中和他的对手而言,才刚刚开始。
战争的胜负,不依赖于偶然事件或短期突破,而取决于持续的技术积累、产业生态的构建以及战略定力。
在这场竞争中,摩尔线程面临的对手,除了英伟达这样的全球巨头,也包括不少国内实力玩家,大家都在抢夺市场。
沐曦科技和燧原科技的创始人,均来自英伟达最大的对手 AMD,并且与张建中一样,长期在硅谷工作。
壁仞科技的创始人,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,曾担任商汤科技总裁。
这些人的资历并不比张建中浅,尤其是沐曦科技创始人陈维良,还担任过 AMD 全球 GPU 设计总负责人。
就这,还没考虑到华为这个让黄仁勋都感到焦虑的对手。
市场数据也反映了残酷的竞争现实。
尽管摩尔线程自诞生以来,营收保持高速增长,但外界推测,截至 2024 年大概 10 亿元,相比其 255 亿元的估值,可谓悬殊。
跟英伟达 4380 亿元的年营收相比,更相去甚远。
两年前,张建中在生死关头,写给内部员工的那份信中也坦言:全功能 GPU 是大芯片领域里的珠穆朗玛峰。
"摩尔线程仍然是一家年轻的创业公司,挑战很多,前路漫长。"
但他同时也表示:
"打造中国最好的全功能 GPU,我们会将这项事业进行到底。"
历史将铭记这样的场景:
当沐曦科技创始人陈维良在上海调试曦云芯片,华为团队在松山湖优化昇腾设计时,张建中也正坐在北京的办公室,畅想着 GPU 的未来。
这些背负各自使命的行业孤勇者,虽然路线迥异,却坚守着同一个信念:
GPU 突围战,生态构建才是终极考验。
华商韬略出品
主编:毕亚军 责编:周怡
美编:殷姗姗
THE END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配资114门户网,部分图片来自网络、图虫创意、东方 IC,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,不为商业用途,如有侵犯,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
维嘉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